■孟朝晖 张兴春
2012年7月,哈市启动社会治理“强基工程”,确定了“12311”的总体思路,即坚持以群众工作为统领,推进城市中心社区和农村“1+3+N”综合服务管理模式,完善“大调解”、公共安全、公共管理与服务三大体系,强化科技信息支撑,提高基层管理服务保障水平,努力建立起与城市发展水平相适应、具有哈尔滨特色的社会治理体系。
3年来,我市“强基工程”从起步到发展,一年一个台阶,稳步推进,全市社会治理的理念思路、方式手段都在发生一系列深刻转变,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得以继承和弘扬,基层服务管理科学化水平不断提升,社会治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难点工作实现了突破,各种资源力量进一步融聚汇集,源头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和综合治理的成效初步显现。我市被中央综治委评为2009-2012年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城市,2013年我市公众安全感满意度为93.5,创历史新高。
解决热点难点问题
开辟新时期群众工作新途径
3年来,我市坚持把群众工作贯穿于社会治理全过程,有效搭建群众工作平台,构建群众工作网络,畅通群众利益保障渠道,积极探索社区、村自治管理模式新路径,逐步实现基层群众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监督。
香坊区以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为重点,试点建立社区民主协商委员会,通过联席议事听取群众心声,打通居民诉求与政府决策的“最后一公里”,让老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协商议事权和决策权,实现了政府主导与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
道里区认真借鉴“矛盾不上交”的“枫桥经验”,在太平镇试点创新信访维稳工作方式方法,倾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2010年以来,太平镇受理信访案件结案率达97%,未发生一起越级上访案件,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有问题不上交”。
畅通服务群众渠道,是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的关键。市法学会在建立318家社区“法律诊所”的基础上,将“法律诊所”延伸拓展至医患纠纷调处领域,由医院所在地法学会依托街道、社区,整合法学专家、律师和社会工作者走进医院,以第三方中立身份,为医患双方提供法律咨询、调处矛盾等无偿服务,有效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目前,已在市儿童医院、市第一医院、解放军第211医院等15家医院挂牌服务。
为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我市将维稳风险评估作为前置程序嵌入行政审批流程,认真执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细则》,在房屋征收、土地征用、企业改制、重大项目及教育、卫生、环保等民生领域开展维稳风险评估工作。2013年以来,共对全市25个重大决策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对5个群众测评达不到要求的项目暂缓实施。
保障改善民生
完善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2012年以来,我市以基层服务管理平台建设为重点,实现关口前移,推进我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
在城区推行中心社区综合服务管理模式。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千米以上中心社区93处,并将各项资源及功能整合进中心社区,构建起以中心社区资源为主、周边社区资源为辅的“大社区”模式,提高了中心社区的承载力和吸附力,社区群众和驻区单位地缘意识、参与意识和服务意识明显增强。
在农村推行“1+3+N”综合服务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经济合作社、农民工会、便民服务站三个平台,带领广大村民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维护村民合法权益,广泛开展“双代办”服务;组建多种新型协会组织,用共同的目标凝聚群众,用不同的组织稳固群众。目前,全市50%以上的行政村推广了这一模式,使数万农户获得了切实收益。
探索推进社会管理服务中心建设。阿城区、方正县、通河县、道外区等地区积极探索建立乡(镇)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整合乡(镇)部门资源,实行“一站式、开放式、集约式”服务;依托综治维稳调访体系,实行了一套班子管理、一套体系运行,统揽信访案件、突出问题的解决,健全了无缝对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闭合式工作链条,改变了以往民生服务与问题处理相脱节的格局。
围绕“满足需求、解决诉求”,我市着力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目前,全市组建了近3万人的网格信息员队伍,城区备案社区社会组织1600多个,实现了民情联系无遗漏、社区管理无盲点、社区服务无缝隙。
增强群众安全感
全面深化平安建设
平安建设是“强基工程”的重点工作之一。为提升群众安全感,我市启动实施了老旧住宅小区技防升级改造专项行动,加强城乡居民区治安防范能力。2013年以来,全市共完成小区(庭院)升级改造685个,安装维修单元电子防盗门5000余樘,安装监控探头6000余个,安装维修“平安灯”3万余盏。同时,市公安局组织实施了“平安E家”技防入户工程,平房区、方正县、依兰县等地区试点安装居家报警设施4000余部。
在完善立体化防控体系方面,市公安局以完善“天网”工程为牵动,不断深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建成公共部位视频监控设施6567个,社会部位视频监控设施24万余个;以全市5000名专业巡警、巡逻辅警为主体,构建了“覆盖城区、时空多维、立体集成、情指联动、攻防兼备”的新型巡逻防控体系,使城区街面见警率、见车率持续上升。今年以来,社会面的治安警情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近50%,刑事案件万人发案率继续在全国15个副省级省会城市保持最低。
重点领域实现创新
提升社会公共服务管理水平
我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为目标,努力实现社会治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难点工作的突破创新。
为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有效掌控流动人口动态信息,我市出台了《哈尔滨市公共租赁住房配租和使用管理办法》,将具备一定标准的外来务工人员列入公共租赁住房申请资格。全市各部门单位还组织开展“人人志愿,奉献哈尔滨”等一系列志愿关爱和服务农民工子女行动,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
近年来,我市将刑释解教和社区矫正人员技能培训纳入各级人社部门培训范围,建立市、区县(市)两级劳动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基地,并通过扶持刑解人员自己创业、社会企业吸纳就业等方式对刑解人员进行安置,安置率达94.8%。
为加强社会组织服务管理,相关部门对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实行市、区(县)分级登记管理,缩短社会组织登记审批时限,民办非企业单位成立、变更、注销登记由60日内办理改为即时办理;社会团体成立登记审批时限由条例规定的60日提速为20日。今年,我市还成立了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科学合理的星级评估体系。探索建立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机制,对社区养老服务落实政府购买服务资金,截至目前,全市政府购买服务资金累计达到1650万元。
推广信息化建设
加强社会治理信息化水平
我市以道里区、平房区、香坊区为试点,在全市逐步推广“智能城区、智能社区”建设。
道里区构筑了社区政务、管理、服务及百姓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信息技术应用平台,具有信息共享、网上流转、协同审批、实时监察、信息分析等功能。辖区居民无论何处,只要有网络,既可轻点鼠标进行网上注册,还可以提交低保、办理独生子女证等事务申请,实现了足不出户、运用网络接受服务。
平房区依托“中国云谷”打造“智慧城区”, 探索建立起“人事地情物及组织”的基础信息应用数据库,实现从“户籍人口”向“实有人口”动态管理的转变。并以信息化为带动,倒逼有关政府转变职能,将涉及民生的62个服务审批项目延伸至社区网上办理。从过去群众办事多个部门、多次往返,变为现在的“一站式、全程化”,提高了政府效率和群众满意度。
香坊区投资建设智慧城区综合指挥中心,完善指挥调度、地理信息、综合分析、网上办事、公共服务呼叫、视频监控、信息终端处置、舆情分析等八大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实时、动态管理和分析各类信息,为群众提供快捷、便利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