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墨莲(中)赶往基层乡村进行调解。陈凡摄
□唐凤伟 本报记者 孙佳薇
4月22日,清晨5时,睁眼看见窗帘已透过隐隐白光,宾县法院宾西法庭庭长刘墨莲赶紧从床上爬起来。
由于胃不太好,十几年来,刘墨莲为自己准备的早餐几乎都是“老三样”:一碗小米粥、一个馒头、一小碟咸菜。今天也不例外。“这些东西养胃。”她对记者解释道。
早餐如此简单,也有因她多数时间是一个人生活,有点“对付”的原因。刘墨莲的孩子在外地上大学,丈夫部队转业后也在外地就职,一家三口分居三地。而这样的生活刘墨莲早已习惯——从结婚时起,因丈夫在部队服役,夫妻就两地生活,一晃已经26年了。
吃过早餐,刘墨莲抓紧时间收拾“行囊”。她拿来一个很大的背包,把几本卷宗装了进去。“我带的包都很大,便于装卷。”刘墨莲说:“白天又是送达、又是开庭,要不就是接待当事人、接听电话,阅卷、写法律文书,这些活儿很多只能回到家里来做。”装完卷宗,她还不忘装两盒保养喉咙的药,“和当事人说话一多,嗓子就难受。”刘墨莲走出家门,步行二十分钟,来到县法院。她要在这里和法庭的四位同事一起乘车赶往三十多公里外的法庭上班。
刘墨莲在法庭工作18年了,当时在院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不派女法官到法庭工作,因为工作条件相对艰苦。而她因坚持,成了特例。“晚上住在法庭里,外面一刮风,我都吓得够呛。”回忆当年的情景,刘墨莲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她来宾西法庭工作后,荣获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全省法院调解能手等荣誉,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刘墨莲和同事的车停在了太康村村委会门口。太康村村委会主任崔学范迎了上来,高兴地和刘墨莲握手。这时,村民吕玉喜带着妻子也开着小四轮拖拉机来到这里。原来,几年前,吕玉喜外出打工,把承包田荒废了,村委会就把这块地变成机动地发包给他人。吕玉喜打工回来后,找村委会要地。“应该怎么处理这件事儿,我们吃不准,请刘庭长来给讲讲法律是咋规定的。”崔学范说,“我们都很焦急,刘庭长过来我们心里就有底了。”
给崔学范、吕玉喜讲完这起土地纠纷的相关法律规定后,又有几位农民陆续地围了过来。他们是邻近居仁村的村民,因一起合同纠纷来找刘墨莲咨询,刘墨莲将他们约到这里。居仁村村委会主任刘大军对记者说:“刘大姐从小在宾西长大,热心,有‘人缘’,只要是老百姓的事,打个电话就好使。这不,刘大姐怕俺们耽误农活儿,一大早就来处理俺们的事儿。”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讲解,几位农民终于舒展了眉头
接下来,又是十多分钟的颠簸,刘墨莲终于赶到法庭。她匆匆来到办公室,换上法服。这时,门外传来法警和一男一女两位当事人的对话。“来法庭什么事?”“离婚!”女的脾气挺冲。“都同意离婚吗?”“都同意还来这儿干啥!”男的更没好声气。刘墨莲听到这里,赶忙把当事人请到办公室,询问、劝解,四十多分钟后,两位当事人肩并肩地离开。接着,刘墨莲打开一会儿要开庭的卷宗,抓紧时间阅卷。
很快,一起离婚案件开庭,刘墨莲任审判长。双方当事人结婚两个多月,因感情不和,女方提出离婚,在彩礼退还上产生争议,互不相让。10时43分,本案休庭。庭审程序结束后,刘墨莲主持庭后调解。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庭后调解继续进行。
在基层法庭,多数是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为了妥善处理这些繁杂琐碎的案件,刘墨莲一直在不断摸索,总结出了“坚定一个信念”、“摸透两种心态”、“练就三个本领”、“掌握四个方法”、“巧施五个策略”五条办案体会。 28年里,她运用这五条工作方法,化解了多起民事纠纷。庭后调解直到11点半才结束,刘墨莲请双方当事人都回家冷静一下,然后再谈是否离婚的事儿。“我感觉他们离不了。”她语气中充满自信。
每次送达法律文书时,刘墨莲都会和当事人聊上一会儿,告诉他们所涉案件涉及的法律规定等。刘墨莲说:“法官办案,最好的效果就是审理一案,教育一片,预防类似纠纷再次发生。”
夕阳低垂,远方的天幕泛着红霞。刘墨莲有些疲惫地回到自己家。她把拎包放下,从里面掏出卷宗、纸笔,坐到床上,思考上午开庭案件的裁判文书怎么写才好。“我习惯在床上琢磨东西,腰靠到床头,舒服一些。”刘墨莲微笑着对记者说。